查看原文
其他

张文宏领衔燃BiG,八位研发掌门人再决BB-King之巅|年会DAY1

BiG专栏 BiG生物创新社 2024-04-20
第七届BiG年会现场
* 以下内容以现场为准,观点未经所有报告专家审核
仅供行业参考交流!




大会DAY 1


思想碰撞 专家观点




主论坛,崛起东方,创药蓝海






云致辞

董 晨:中科院院士、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BiG理事长






新冠疫苗,免疫策略下一步

张文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这次新冠疫情,我们打的满身都是汗,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药物可以快速清除病毒。

新冠的干预目前很大程度上用的是非药物干预的方法。这个病毒在老年人当中的病死率是年轻人的几十倍,如此要消除掉这个疾病的不平等,就必须让大家都去实施充分的社交隔离。

关于变异问题,只要病毒在复制,一定会变异。这些变异、进化启示在自然界中是一个常态。很多人担心病毒今天产生的这些变异,会不会对疫苗产生逃逸。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首先,现在疫苗的普及率这么低,谈疫苗逃逸还为时过早。其次,当疫苗接种成功以后,病毒的变异会不会逃避疫苗对它的保护,尚未可知,还要看数据。

新冠病毒的挑战,是它慢慢的成为常驻病毒,我们都得学会对付它。

原来我们对付这种病毒是通过自然选择,比如1918年一个大流行,通过几十年的时间慢慢也就过去了。但是在今天,在发展这么快的国家和社会,时代在加速,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几年,必须就得控制住病毒,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是一场压缩版的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最终就看谁跑的更快。挑战亦或机会,所有生物医药公司,期待用你们的科技让我们打赢这场战争,同时也为你们自己赢得利润。
 
现场提问(部分):

Q:有凝血障碍的人适合打新冠疫苗吗?

A:如果这个病人没有血栓性疾病,仅仅是因为血小板稍微低一点,现在都不是打疫苗的禁忌症。对于患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在接种疫苗期间最好是能够坚持服用原来的药物。原则上,越是老年人,越有基础疾病,感染风险越大,必要时要积极接种疫苗。

Q:您觉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中国可以开放国门?
 
A:开放不开放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方国家发病率要很低。如果对方国家有大量的病人,基本不会同意这个国家进来。

第二就是我们自己要打好疫苗,所以我在这里强烈建议大家加快疫苗的注射,因为世界开放的大势浩浩荡荡,势不可当。哪个国家都要争取早日具备开放的能力。

中国肯定有能力迎接世界开放,所以今年要加快疫苗的接种,然后在世界上可以会和疫情控制得非常好,疫苗注射非常充分的国家实施互相开放。







肝癌免疫治疗策略与新突破

朱秀轩(Andrew X. Zhu):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嘉会国际肿瘤中心主任
目前,早期肝癌术后复发率仍然很高,探索有效辅助治疗甚至是新辅助治疗有望提高治愈率。对于晚期的肝癌患者,由于肝癌的病因差异大,因此,在分子水平上有很强的异质性。有些在其他肿瘤中治疗效果非常好的分子靶向药,在肝癌中的突变较低,影响了这些靶向药在肝癌中的使用。
肝癌的未来靶向疗法的突破方向是寻找一些新的靶点,特别是一些之前认为不可成药的靶点。除了靶向治疗,一些免疫调节剂也在临床研究中被证明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疗法的联合用药相比于传统的一线治疗有显著优势。
但是对于多种联合用药方案,如何选择人群,使患者能够选择一个方案,而不是另一个方案是目前所面临的新的挑战。除此之外,如何探索对于肿瘤缓解,耐药以及毒性出现的预测性的标记物也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未来,对于其他免疫检查点的开发探索,还有对于细胞疗法的开发,对肝癌治疗下一个春天的到来,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方向。






New targets from the RNA world

肖昌春:赛诺菲中国研究负责人,赛诺菲中国研究院院长
从学术界到工业界,不管是赛诺菲还是中国成千上万家公司,大家做的靶点其实都比较集中,做新靶点发现的人很少,这是工业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是没有新靶点造成的,而是需要我们花时间和精力把这些新靶点给找出来。 从基础免疫学研究出发找新的Biology,新的靶点,进行创新药物研发,是我们这代医药人必须要走的路。虽然这条路很漫长、很曲折,但是值得我们去做。因为美国人、欧洲人都在看着我们。中国过去其实没做出太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现在我们有人才,有资源,也有政策,能不能在将来10-15年之内做出创新药来,是我们这代人面临的挑战。







多抗潮头:开发新一代生物药技术创新

周伟昌:药明生物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CTO‍‍‍‍‍‍‍‍‍‍‍‍‍‍‍‍‍‍‍‍‍‍‍‍‍‍‍‍‍‍‍‍‍‍‍

国内这几年创新的步伐非常快,不仅是药物分子的创新,还有很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最重要的一点是尽快满足临床需求。


ADC药物这几年这么火爆,一个原因是它临床效果好,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技术创新。这几年通过技术创新把抗体和小分子payload和连接子做到一体化,全部打造得非常好,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除了ADC,双抗药物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在生产和质控上的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的话,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不同的技术创新,不单是包括上游、下游,还包括分析和制剂,通过这些技术创新我们可以把双抗的项目做得非常好和非常快。


此外,我们通过技术创新也加速了生物新药的开发进程,例如我们赋能VIR Biotechnology研发的抗新冠中和抗体已经获得美国FDA紧急使用授权 EUA,以破纪录的速度赋能该抗体实现从DNA到EUA的里程碑,大大缩短了传统8-10年的研发时间,也体现了技术创新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特别推荐:BiG 第二届辩论赛


*赛前抽签自由选择持方和队员,以下观点仅为辩论视角,不代表辩手本人真实立场



主持嘉宾

朱祯平:三生国健总裁/CSO、BiG执委


辩论嘉宾/正方:

吴辰冰    岸迈生物创始人/董事长、BiG总干事(队长)

吕 强  劲方药业创始人/董事长

姜伟东  复宏汉霖联合创始人

包 骏  英派药业CEO


辩论嘉宾/反方:
吕向阳  来凯医药CEO(队长)
黑永疆  誉衡生物CEO
纪晓辉 科望医药联合创始人/CEO
钱雪明  创胜集团CEO、BiG执委


辩题 1:中国的Biotech是否一定要成为Big-pharma?



  正方:是   

 

◆ 做Big pharma既有必要性,又有机会。必要性在于国内的生态与国外不一样,产业分工没有国外齐全。机会在于现在是整个行业的转型期,biotech和local pharma都在转型,大家是同一起跑线。胆小的会饿死,跑得慢的会渴死,不坚决的会被焦虑困死。


◆ 从创新角度讲,中国真正的创新与美国比还差一点。在中国的国情下,要做到卖药才能生存下来,否则有些biotech公司投资都比较困难。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不同时间阶段,定位不同,但长远的目标一定是做大。


◆ 目前看来,几乎没有永久的Biotech公司,像Genentech,Regeneron这些公司,都是由Biotech发展壮大成为Big pharma。在中国也是一样,只有做大做强,才能持续发展,做更多的好药为病人服务。


◆ 如果不做成Big pharma ,就会被国外的Big pharma 收购。

 

  反方:否  

 

◆ 目前为止60%的创新药物都是出自Biotech公司,Biotech公司各有专长,非常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可以把专长的地方做到最好后和Big pharma 合作。


◆ 从生产力角度讲,Biotech的生产力效率是Big pharma 的三倍,从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讲,Biotech也要强于Big pharma。


◆ 做成Big-pharma没有必要。中国6000多个生物公司,完全不需要每个公司都建生产厂房。把生产交给专业的公司做,保证质量,能够拿到新药证书就行。


◆ 每个公司的资源不需要全部放在生产和销售上,中国现在的气候,市场,资本是创新,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辩题 2:License in的选择



  正方:Global right   
 
◆ License in一定要优先考虑全球权益。一,中国之外占了50%市场,不应该放弃这部分市场。二,药物开发是global的,很难把中国的development和欧美切割开来。三,目前市场资金比较充足,license 全球权益不是问题。

◆ 从目前全球临床开发的协调性来看,同时进行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全球市场。大公司的好项目几乎全是全球同时启动临床,只license in 中国市场,局限性会越来越大,选择性会小很多。

◆ 大家现在都想做First-in-class,这类项目的临床需要一些原创性。通过license in global rights,可以和国际上的优秀的临床PI打交道,这对于中国的临床实验水平,对于中国内生的first-in class会有很大的提升。

◆ 从申报速度上考虑,中美双报的项目,往往美国的临床试验先启动,病人最先入组,首先产生数据。对于First-in class 项目来说,能够抢先占领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快的拿到有效数据,要考虑global right。
 
  反方:China right   
 
◆ 中国的公司最了解中国的市场监管规则和临床急缺的病人需求项目,在这个基础上来看,应该从China right做起,逐渐往全球走。另外,只获取中国权益从价格上讲更优惠,就可以把更多的资金用在临床方案的设计和完整性上。尤其在早期资金不是很多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非常可行的策略。

◆ 大公司目前的确都在全球布局,但全球布局的话短期很难有竞争力,可操作性低。许多例子告诉我们,全球布局是好高骛远,相反,也有例子表明,中国市场是第一步。

◆ 不能只讲概念,要落实到具体怎样实施,受限于国内公司在国外的expertise较少,所以global rights 很难操作。从成本上来说,做一个global rights 的成本可以做3到4个China rights,“more shots on goal”。

◆ 从多快好省的角度讲,license in China right 一定是最给力,速度最快的。

辩题3:给你5亿美金,产业化考虑



  正方:自建工厂   
 
◆ 做Biotech,可以交给CDMO做生产,但要成为Big pharma,就一定要自建工厂,产品多的情况下,自建在成本上更合算。

◆ 第一,存在即合理,在座的很多都在建,因为国内的政策支持自建;二,把产品上市的生产权力交给另外一个企业去把控,有管理上的风险;三,国内CDMO参差不齐,一两家独大,在商业谈判上企业的主动性就很差。

◆ 中国生态环境最后拼的是产能,不光要快还要走得远,制造业是我们的强项,CDMO的成熟正好意味我们有能力去自建。

◆ 项目多,自建工厂才更必要,有利于更好管控,降低风险,对于lincense in,有自己的生产,也是保证对方产品在中国能够上市的重要因素。
 
  反方:选择CDMO   

◆ CDMO速度快,药物早一天进到市场,收益就越大,获益于患者也不辜负投资者。

◆ 建工厂从零开始,生产管理质量各环节都要人才,监管严格,费时间且风险高,最好把精力和资金放在研发上。

◆ 中国已经有很好的CDMO,技术成熟,可以快速产业化生产,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把钱更多投入到项目上,引进国外产品的中国权益,丰富管线,把生产就交给专业的CDMO做。

◆ 生产过剩现状下,作为Biotech去做不擅长的领域是不合理的,与CDMO合作,增加了自身灵活性,花钱去做一个厂子,不如去做10个项目。

辩题4:大小之辨,谁更容易做出Best in class?



  正方:大分子    ◆ 全球卖的最好的10个药,7个是大分子,7个里面4个是Best in class,从市场看,大分子是更适合做Best in class;从机制上看,小分子耐药的问题无法做到Best in class,只能做到me too,me better,而大分子可以彻底解决耐药问题。
◆ 大分子靶点精确,不会受到机制困扰,在分子上做修饰就可以优化做到Best in calss,如CD20第一二代头对头比较,就产生了更优活性。
◆ 小分子选择性不如大分子,想做Best in class,更多是打靶后重新画靶,这点上大分子的精确性更具有优势,单抗、双抗、ADC,甚至FC上的功能,都可以成为大分子的武器。
◆ 大分子不仅包含抗体,同一个靶点,也可以做得越来越好,c-met单抗不行,双抗就很好。
  反方:小分子   
◆ 小分子不受靶点位点限制,更具有潜力,有前车之鉴,能够不断优化,做到Best in class。
◆ 小分子在专利保护上更容易,临床风险小,更有机会做成Best in class。
◆ First in class小分子有瑕疵才有机会做Best in class,First in class大分子没有那么多问题,上市后后续的改进就难。
◆ 目前在细胞内起到作用的绝大部分药物是小分子,小分子在同一个靶点没有做好,可以优化,在多样性上是强项,在成功率上大大提高了。


点评嘉宾:刘毓文  薄荷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BiG理事余国良  冠科美博创始人/董事长申华琼  天境生物CEO、BiG理事



辩论颁奖





首届/第二届最佳辩手合影

辩论赛现场


冠名分享

恺佧生物创始人-王刚


*评选结果来自现场500位与会嘉宾

最佳辩手

BB King

吴辰冰

最佳辩手

BB King

钱雪明

最佳团队

Best Team

吴辰冰团队

奖  品

Award

迷你博物馆



特别推荐:新药艺术,慈善之夜



生物科技BiG八神PK论英雄公益拍卖为儿童艺术科学乐无穷
By 余国良

Co-host  BiG、新生巢创新中心

联合策划:泉心泉意、担当者行动


向所有新药科学家、善款捐赠人士致敬。

慈善之夜,累计13幅艺术作品,

募得17.9万元善款,可建设90个乡村班级图书角。


下期预告:新药三大论坛齐发,BiG吐槽大会爆笑江湖|年会DAY 2



整理 |施赛玲、马嫣妍、刘晓玥
编审 |李圆

— 关于BiG —

Biologics Innovation Group
2014年2月,一个非营利性专业机构:BiG生物医药创新社(Biologics Innovation Group)在充满药味的上海张江应运而生。集结大分子药物和细胞基因疗法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集行业之声,让中国医药界听到 BiG 的声音,让世界听中国说。BiG 持续坚持非营利机制;坚持“会员所有、会员自治、服务会员“(Of member,by member,for member)的治理原则。六载春秋,从成立之初的21人,日渐壮大已成长拥有400余位个人会员、29家企业会员的生物医药创新社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